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誰說老來吃東西得認份

■編輯部

        有些銀髮族自己,或幫高齡父母備餐的兒女,會誤以為老人家的飲食就是「吃清淡」、「多多軟爛」或「喝喝罐裝流質膳食」來補充,這些原則應該就沒錯吧?將心比心設想,如果已經沒什麼胃口進食了,三餐天天所見,都是既不色香又不味美的飲食,只怕民不再以食為天,吃吃喝喝都成了一種感傷的折磨了。

        以美食享譽世界的中國菜,豈是沒有老人家也能食指大動的美食當前?不論是高齡化社會,讓獨居老人越來越多,或是白天兒孫各自出門上班上學,需幫在家的老人備餐,一樣都能充分利用當季新鮮食材、使用家家都有的方便小家電來烹調;既不必擔心老人家年紀大了記性不好,進廚房開了火、轉個身又忘了關,萬一燒了鍋子又引發火災,真是危險。因此善用電鍋、果汁機,就是與大家分享簡單、幸福的有滋有味菜餚。

優質蛋白質、低脂食物
  國人一向脂肪攝取比例偏高,已成為慢性病的隱憂,我建議大家從豆類、魚類、肉類、蛋類的選擇上著手,優先選擇優質蛋白質,低脂肪食物,以不影響健康為優先。低脂的順序為:豆、魚、肉、蛋、家畜白肉類。

  黃豆,是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和含各種人體所需營養素極好的來源,最好優先食用原態的黃豆,其次再選擇各種加工豆類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等。

  魚類部分,可選擇小型魚、當季產量多、成熟期短、容易捕撈,有「漁業產銷履歷管理」的海鮮,如:小管、秋刀魚等;濾食性或草食性管理良好、有機認證的養殖海鮮,如鱸魚、牡蠣、文蛤、虱目魚、吳郭魚等;減少食用遠洋漁業捕獲的大型魚類、深海魚類、珊瑚礁魚類、幼魚及魚卵。

  配合國人飲食習慣,每餐最好都要有肉或蛋,肉類我建議選擇雞胸肉(白肉)及豬、羊、牛肉(紅肉)交錯食用。可是當年紀大了,可能因為牙齒不好、會影響腸胃吸收、消化不好,或其他健康干擾因素,雖讓老人家在飲食方面很困擾。但基本的營養素來源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份等六大營養素還是要盡量兼顧。

  不少人對「蛋」的營養很戒慎恐懼,事實上蛋白是優質蛋白質,蛋黃裡面含有卵磷脂,營養成分還包含脂肪、卵黃素、生物素、多種維生素及鐵、鈣等微量元素。所含的脂肪乳化在蛋黃中,極易消化吸收,卵磷脂、卵黃素、維他命B6B122對人體神經系統及生長發育都大有益處;雞蛋中的鐵、鈣含量豐富,是我們造血、長骨的很好補充。

  蛋類富含優質蛋白質的營養,但大家只認為蛋黃含有高膽固醇,還是少碰為妙。事實上,若擔心膽固醇,吃蛋時搭配蔬菜就解決了;因為蔬菜裡面含有會清除膽固醇的成分,譬如說蛋和蔬菜一起炒,或者是蛋湯中加青菜都很適合,而且對老人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簡單,他們自己就可以去做的菜色。

  蛋白質是維持細胞生長的主要來源,動物性蛋白質指的是蛋、奶、肉類、魚類、家畜類等;而植物性蛋白質比如豆類、堅果類、五穀根莖類等。哪一種是老年人最容易消化、是最好的?當然首選是魚,再來就是雞。如果這位老人家比較貧血,當然我們會建議選擇紅肉。有貧血的老人家,不妨可以吃豬肉或者是牛肉,最好選擇的是瘦肉類,當年紀慢慢大了,選擇紅肉還是必要的補充之一,最好是用絞肉去熬高湯來補充。

(轉載自楊玲玲教授幸福餐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