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安寧病房實習心得

 Clerk 蕭羽婕

雖然只在大德病房實習一週的時間,這裡卻帶給我與其他內外科完全不同的體驗。從安寧會診的參與到安寧病房以及安寧居家的照護,我不再只關注檢查與治療,而學會將焦點回歸到病患本身,在陪伴與觀察的過程中,與他們共同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在這週的學習過程中,我主要照顧一名卵巢癌末期的阿姨。或許是因為每天來來去去的醫護人員很多、又或許是因為我們還不太熟悉,阿姨一開始對談話有些抵觸;但在聊天的過程中,阿姨逐漸打開心扉,與我暢談家庭、生病前的生活、疾病所帶來的轉折、以及最後的心願。在一次次的對話後,我更加了解阿姨的人生觀以及訴求,但也同時發現阿姨對自己身體的期許比實際狀況高出許多,讓我心中產生極多疑慮。我帶著困惑向老師請教,書上不都寫著要讓病患完全了解病況、讓病患有自主決定的權利嗎?在這種狀況下,我們不是該直接向病患點明他身體的實際情況嗎?


聽完我的問題後,老師的反問讓我印象深刻:

「讓你焦慮的原因是你覺得病患想知道,還是你想讓病患知道?」在將這個問題咀嚼了一陣子之後,我才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

「你覺得病患感覺得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嗎?」我點點頭。

「她還有什麼特殊的心願想在短時間內完成嗎?」我回想我與阿姨的對話,記得阿姨說其實沒什麼未了的心願,只希望剩下的時間可以跟家人一起度過。


老師告訴我,溝通的藝術就在於對每個人都有獨特性,我們可以透過與個案及個案親屬的互動來了解他們,並因應每個人家庭、身理、心靈的狀況進行調整。然而,不變的原則是要從病患的角度出發,才能設身處地地知道他們的想法。在後續的相處過程中,我逐漸明白,阿姨其實隱約感覺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做好了準備,只是不想親口說出來,也不想為自己訂下一個明確的期限。我不再因告知與否感到困擾,因為從阿姨的角度出發,或許陪伴的溫暖比直白的言語來的更加重要。


在查房的過程中,老師們對每位病患的處理以及溝通方式都不同,有時用語直接、有時用語婉轉、有時甚至將談話中心放在家屬的心靈支持上。我在這裡看見醫療的人性面,了解到如何從全人、全家、乃至全社會的角度評估醫療處置,並期許自己將來不論走入哪一科、身處醫院或診所,都能將這樣的溫暖與用心傳遞給每一位病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