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人生最後的一堂課~ 一位臨床護理人員對死亡的省思

■ 台北榮總護理師兼副護理長/黃寶珍

黃寶珍副護理長

  治療有我們的溫柔,心情有我們的陪伴,來醫院您不孤獨,支持您寫下豐富順暢的生命之歌。

  雖然死亡是不可預知的未來,而且人一生下來死亡就如影隨形,但我們究竟要如何面對死亡?中國自古以來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們自小耳濡目染的傳統文化,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對如何看待死亡、預備死亡…這件事,在以往的社會是項觸楣頭的禁忌!有誰能輕鬆的說起?寫這篇是自己從事護理事業的經驗與反省,畢竟臨床護理工作不可避免會面臨人生的死亡議題。
  我常常自問有否做到「台灣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的十大懇求?(「安寧伴行」一書p211~214)我的所作所為有否增加或減少病人與家屬的苦痛?我期許自己在護理生涯能夠沒有遺憾,在面對死亡的路上能夠謙卑學習,讓我在臨床遇見的病人得到善終,也希望自己在面對死亡時能從容說出:「我準備好,了無遺憾。」
  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曾經在課堂上聽聞老師講述,她的癌末病人在加護病房全身插滿管子卻無意識的活著,只因為病人妻子堅持「小孩要有爸爸可以叫!」。我也曾看到醫護團隊因為家屬意願仍未明確下,只好一直為癌末卻已斷氣的病人努力做CPR!我不禁懷疑難道只有安寧病房才能讓病人有尊嚴的死亡嗎?難道一般病房就不能做到像家一樣的溫馨,讓病人在此善終嗎?安寧療護只有在治癒性治療無效情況下才使用嗎?
  『安寧療護涵蓋著症狀照護、心理、社會文化、靈性照顧,從診斷疾病的初期一直到病人去世後提供喪家親屬的哀傷輔導(「安寧伴行」一書p146~147)』。在台灣居家醫療尚未普及的情況下,醫院仍是多數人不得不選擇死亡的場所,安寧療護經趙教授等先驅努力了二十多年情況下,現今很多病人及家屬都會在疾病無起色時要求轉安寧病房,在榮總安寧病房的床位只有16床,還要配合病人家中各種狀況選擇單人床、2人床及3人床;而很多病人則是在一般病房往生的。
  台北榮總安寧醫療團隊自95年起配合發展安寧共同照護業務,啟用安寧共照護理師到全院各病房協助照護癌末病人,推廣安寧、善終的理念至各非安寧病房單位,真正做到全隊照護全人的概念。在這方面我是受益良多的,當我與共照師討論病人的照護時,都能獲得最新的理念、照護的技巧與溝通的藝術。當同事說遇到病人正為某症狀煩心醫療卻無法獲得解決時,我都會推薦安寧療護的症狀照護;為了讓自己的專業知識追上時代,也參加「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傳愛種籽學習的行列,期望自己能將安寧的理念真實的應用。
  病人進進出出,家屬心情起起伏伏,醫護人員終日忙忙碌碌,我們能做些什麼讓這些人仍願為人生充滿鬥志?如何發揮四全理念(全人、全家、全程、全隊)讓病人一家都能安心在這裡接受治療?讓醫護人員覺得工作不只是忙碌而已?我個人的作法是充實自己、傾聽病人、尊重及接受病人的選擇。但在這麼繁忙的工作中如何能做到傾聽?其實病人要求的也不多,能夠讓他()完整的將話說完,觀察病人表情微小的變化,執行治療時誠摯的關懷與輕柔的動作,這些都可讓病人直接領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善意。曾經有一位病人告訴我,當護理人員給予化學治療說明時,雖然已經將整本化療手冊從頭說到尾,病人卻仍然認為做化學治療就是在一間房間內接受毒氣的伺候,害她前一天抱著兒子痛哭,生怕從此一去不回。這讓我深深感受到若要雙方都能了解彼此送出的訊息,則良好的溝通即是非常重要。
  自99年起,單位督導長責成我們護理人員為病人成立「婦癌支持團體」,希望病人在抗癌的路上除了家人、醫護人員外還有病友間的相互支持,讓醫院的醫療在四全理念上更進一步。我非常佩服這些病友團體的付出,在她們的身上真正體現熱愛生命、人溺己溺的大愛,自己做的只是給予場地及聯繫,卻從她們身上學習到病人之間的需求與想法,也警惕自己身為護理人員在陪伴病人的癌症治療無限期的路上嚴陣以待。
  『每一位醫師都會死在另一位醫師的手上,每一位護士也會死在另一位護士手上,每一個病人都是用生命的故事傳遞生命的學習』,單樞機主教曾說:「將病交給醫師,將生命交給上帝」,身為醫護團隊的一員,在面臨生死的課題上瞭解它所占的重要位置,給予每位病人細心的呵護照顧(「安寧伴行」一書p216)一直都是我們的功課。在文章中多次引用趙可式教授在『安寧伴行』書中的字句,除了向趙教授致上最誠摯的敬意外,更要回應教授的殷切盼望,期許自己在走向「體會、理解病人及家屬的需求,提供高品質的療護」的路上,在面對死亡來臨時,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善終!


黃寶珍副護理長(第1排左4)與病友出遊合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