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最後的疼愛

■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總醫師/林卓緯


回想當初我陪在逐漸虛弱的外婆身旁,看著虛弱的她連吞水都格外困難。「要不要插鼻胃管來幫助婆婆進食?」護理師關心的問,家人也難免焦慮了起來。問問外婆,外婆用最後的力氣搖搖頭,我們尊重了她的看法。

隔天清晨,她連呼吸和心跳的力氣都沒了,就這樣去了另一個的世界。

最後外婆的決定是否正確?而我們選擇尊重她的看法又是否應該?大家也一直疑惑著。因為我是醫生,也更了解醫療的極限,雖然當時對「安寧緩和醫療」還不清楚,但我只知道生命最後的決定權應該在自己。

很幸運地,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的住院醫師在第3年時都會到安寧緩和醫學科受訓,讓我體會到末期病人另一個選擇。在臺北榮總安寧緩和醫學科的訓練前兩個月在病房,第三個月後接總醫師的行政業務,也開始參與安寧相關的會診、居家訪視以及共同照護領域。這樣的訓練有著獨特的心情轉折,尤其在當大德安寧病房總醫師時,更是看盡人生的最後一段。有的捨不得放手,有的卻能夠走的瀟灑,究竟什麼是該有的答案? 其實也常常迷惘著。

當醫生的總是希望能夠為病人找到最好的選擇,只可惜在安寧這條路上,這選擇常常捉摸不到。當總醫師時常常跟學弟妹說,安寧是一種選擇,病人接受了安寧醫療照護後,我們更是在學習尊重他們的選擇,我們一直都在跟病人學習。沒有人有瀕死的經驗,所以眼前的每一位末期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當然,每一位老師都有著不一樣的課程。有的開始嘗試放下,有的卻才開始拾起,有的只是盡力的抓住還能擁有的,甚至追求著曾經擁有的一切。然而,最後的時光能有著怎樣的選擇權?這也是安寧醫護團隊面對的最大挑戰。曾有人想看電影,有人想吃碗牛肉麵,有人想爬玉山,有人想見見親人好友,最多的人是想回家,這些故事都令人動容,因為我們往往忽略平常習以為常的事情,竟然是生命末期中最想追求的幸福。當然,這一切都要學會傾聽,才能夠聽得見我們當醫師平常容易忽略的聲音。


外婆是個非常喜歡自理生活的人,又因為是家族的大姊,常常包辦家中的大小事。當其他人知道她無法做菜時,就知道她已病重。她常常灑脫地跟我們說到自己最後想要如何離去,一進入醫院最想問醫生的,卻也是自己什麼時候走。當她最後用盡所有的力氣喝著管灌飲食,雖然看了心痛,但是我想對她而言這也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每個人面對生命末期的方式不同,究竟生命到了最後階段該是怎麼樣的風景,沒有一定的答案。但作為醫生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需要學會傾聽生命最後產生的共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