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致 勇敢前行的人們

■臺北榮總/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林沛昀

年過七十歲的阿英婆婆以雨傘做拐杖,獨自搭捷運轉公車來到本院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d CarePlanning, ACP)。阿英婆婆的丈夫在十年前因大腸癌離世,她唯一的親人是長年居住在國外的獨子,這次也在返台期間前來陪同參與媽媽的預立醫療諮商,擔任二等親屬。阿英婆婆訴說著某天丈夫因出血緊急送往醫院急救,人雖然救回來了,但意識不清且多次自己扯掉鼻胃管,一個月後還是走了。阿英婆婆既無奈又感概,搖頭表示延長一個月似乎沒有多大的意義,更何況感受到丈夫這一個月受了許多痛苦。回憶起十幾年前的這段經歷,一字一句的描述彷彿昨日才發生。

當諮商團隊向阿英婆婆說明要符合五款臨床條件才能執行預立醫療決定,阿英婆婆露出困惑的眼神,此時兒子舉出父親罹癌前中風的例子,諮商團隊也從法律與醫療倫理層面說明,讓阿英婆婆更瞭解上述內容,只看到阿英婆婆的心情隨著旁人的解釋而越來越複雜。此時,困住阿英婆婆的不是無法理解內容,而是先前的認知與實際的醫療條款規定內容有所落差,因而產生了情緒。她原本以為預立醫療決定是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免於任何急救,但事實並非如此。阿英婆婆失望的神情全寫在臉上,提到自己年歲已長也活夠了,不希望變成丈夫的樣子,更不希望造成晚輩的負擔。

有些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意願人或親友會擔心後續的醫療處置程序太過簡略,可能會隨便地被醫療團隊放棄;相對的,也有些意願人則希望保障的內容能更多更廣,甚至希望未來不管遇到任何意外狀況都可以免於急救。這些人通常很希望能保持尊嚴善終,不希望遇到急救的不良後果,如:半死不活、沒有意識卻被插滿管子……等。

人本心理學相信:「人本身有正向成長的潛力,追求價值與意義」。然而每個人、每個家庭對於生命價值的定義不同,有些人要活得有生活品質、有些人追求生命意義、有些人不想成為親友或他人的負擔,或不願讓家人承擔做決定的辛苦。沒有一個標準的方式能符合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期待。因此,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醫療團隊會盡可能地去理解意願人的需求,並透過這樣的理解,協助立下一份意願人為保障自己的預立醫療決定。

記得,有位高齡九十多歲的爺爺說著自己經歷過的戰爭、對生命的豁達、對死亡的接受,但就在要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時,爺爺停格了三秒鐘,緩緩說出「這一刻,我突然感覺死亡其實很靠近」。在立下預立醫療決定時,很多的感受或回憶會突然湧現,可能是與家人的過往相處點滴、自身或家人的生病經驗、接近死亡的感受…等。

在此,我要感謝每位來參與諮商的意願人,他們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知道會再勾起感傷的回憶、需要預先設想悲傷來臨的那一刻,仍能堅持著自己對生命的理念,著實的展現生命的韌性與勇敢。更謝謝他們願意讓我參與這不凡的時刻,去理解每個人、每個故事,讓我能很真實的接觸到人的感情與溫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