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受訓在大德 ~ 記一位醫師在台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代訓的心歷路程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部 / 黃安君醫師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部黃安君醫師
黃安君醫師(右一)與大德病房醫護人員合影

  在我的住院醫師生涯中,因緣際會待過幾家醫院的腫瘤科病房。除了那些固定安排日期入院打化療,相對穩定的病人以外;癌症末期的病人總有一部分是反覆的感染,抗生素越換越強直到沒藥可打;或是有著嚴重的腸阻塞,連嘔吐物都有排泄物的味道,身上插滿管路,床邊吊滿點滴;又或是頭頸部癌症的患者,惡形惡狀的腫瘤逐漸侵蝕他們的臉孔和自尊,卻不一定侵犯到重要器官,看來存活期似乎還有一段時間,但卻不知道腫瘤何時會壓迫到大血管,病情因而更形嚴重。
  面對這些積極性治療無效的病人,一方面覺得無力,一方面疑惑我們給的醫療真的是病人或家屬想要的嗎?懷著這樣的想法,一直很想了解安寧緩和醫療到底能帶給病人及家屬什麼?
  經歷一番波折及公文往返後,終於敲定來台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受訓的日期。99831號下午,懷著些許興奮及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久違的台北榮總,完成報到的行政程序後,與8月份病房的住院醫師交班,隨即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訓練。9月及10月主要待在安寧病房負責病患的第一線照護工作,雖然工作負擔並不算重,但卻常常要調適自己的心情來面對現前這些狀況不一的末期癌症病人。
  癌末病患的安寧緩和醫療和一般醫療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病患已經不適合接受積極性的治療,那就沒有什麼好努力了嗎? 不是的,此時醫療的目標轉向於較佳的症狀控制及善終。在以""為目的時,醫療講究精準及客觀的影像數據,病患不論願不願意都得接受積極性醫療帶來的種種不適。而緩和醫療回到以""為本的醫療,醫療人員跳脫傳統的角色,根據對於病患及家屬身心需求的了解,盡可能的做出符合他們需求的決定。說起來簡單,執行起來卻不容易。
  在醫師的養成過程中,我們都被教導該如何把病人醫好,卻沒有人告訴我們那醫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對我來說,學習謙卑及放手是在安寧病房非常重要的一課,尤其是在病患及家屬都準備好的時候;儘管有時候是真的不容易,有時是因為遇到某些較為投緣的病患;或者是覺得某些問題是可以矯正的,拼拼看的念頭會油然而生。
  記得剛來的時候,有一位病患陳爺爺前一天才剛換過抗生素做過檢查,自己評估他的病況應該還有一段時間,沒想到隔天即往生了,心中不免自責是否有疏漏之處;但護理人員告訴我爺爺在意識清醒時就曾多次表達自己都準備好了,在外地經商的兒子也在前兩天趕了回來,爺爺其實走的很平靜安詳。聽到這些話我才放下心中的大石,並且體會到癌末病患何時要走,心理的影響或許比生理還大。
  不同於一般病房,安寧病房有一項很特殊的教學活動叫「角色扮演」,由護理人員或志工扮演病患及家屬,而住院醫師則要想辦法解決他們所提出的身體不適及心中焦慮的各種問題,工作人員在旁以攝影機錄影全部過程。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訓練溝通技巧的教學活動。藉由扮演病患及家屬的角色回饋以及老師們的提點,我看見了自己在溝通上的盲點。醫師們雖然一心想解決病患及家屬的問題,但若是無法了解他們心中真正的擔心及需要,恐怕將陷入無效溝通的窘境。雖然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這畢竟是個好的開始,也非常感謝林明慧醫師及社工師蔡美惠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傾囊相授!
  第三個月的主要工作是安寧居家及安寧共照,主要的工作夥伴是安寧居家護理師杜淑文以及三位安寧共同照護護理師—李劉瀅瀅,徐春暉及楊琪。通常能回家的末期病患大多病情相對穩定,家人的支持系統也夠;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可能的解決病患新發生的狀況,減少住院及掛急診的機率,端賴居家護理師的功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肺癌末期病患,當我們探望時她其實很喘,但在我們勸說下病患及家屬仍拒絕住院並表明想要在家往生的意願。於是我們給了症狀緩解的藥物,並交代家屬往生時的注意事項,病患就於當天夜裡於睡夢中,平靜的在她最熟悉的地方走完最後一程。而安寧共照的部分主要以各科會診為主,跟著主治醫師及三位共照護理師走訪院內的各病房,決定病患適不適合轉到大德病房,或是給予症狀控制的藥物建議以及社會心理的支持。其實安寧共照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一方面要不斷評估病患及家屬對病情的認知及真正的需求,另外也有許多安寧療護的概念都需要花時間與原團隊溝通。儘管很多時候成效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看得出來,不過看到病人的不適有所改善或是心願得以達成時,就會覺得很值得!
  感謝新光家醫科陳仲達主任給我這個機會實際參與台北榮總大德安寧團隊的運作,也謝謝大德安寧病房四位主治醫師的無私教導,真的是獲益匪淺。很榮幸能夠在這三個月與如此優秀的安寧團隊夥伴們共事,你們的專業及熱情每每令我讚嘆,並且在很多時候鼓舞了陷入低潮的我;同時為病患得以接受如此高品質的照護感到慶幸。

  安寧緩和醫療在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八大非癌疾病末期患者納入了健保給付範圍,無效醫療造成的浪費也在健保財務逐漸吃緊的今天成為熱門話題。如何達到「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理想,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 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醫師接受相關的訓練將安寧緩和醫療的概念帶入各個角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