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代訓醫師/羅東聖母醫院/麻醉科醫師/莊聰元
我常問自己,身為麻醉科主治醫師,學 習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是什麼?其實 就算是詢問同僚,也經常是一臉狐疑!當我還是 學生時,對於陳榮基教授到母校中山醫學院(現 為中山醫學大學)的特別演講非常深刻,葉炳強 教授教過我們失智症,大學七年見媒體時常追蹤 趙可式教授,我著實埋頭找了許多趙老師的著作 及新聞報導,閱讀後概念尚淺,但是我深有同 感,這會是我行醫過程非常非常重要的議題。 2000年在海軍服役時,「安寧緩和條例」通過 立法,我有幸親歷了第一個里程碑。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健康是身體、 心理和社會等三方面都能夠處在一種幸福美好狀 態,而不單獨指明沒有疾病而已。」退伍後我選 擇麻醉,麻醉專科跟病人接觸的時間不長,重點 放在手術期間的照顧,第三年住院醫師時,強烈 感受當時劉清山醫師的提攜,我選擇了多數同仁 不感興趣的疼痛小組做為我的次專科,我因此有 機會向很多癌症末期的病人學習。去年年初,偶 然得知聖母醫院聖嘉民安寧病房團隊會議,已納 入跨領域的團隊討論會教育訓練了,來羅東一年 多才發現,是我後知後覺!我利用沒有上班的時 間,每周去學習討論。去年夏末,縣府衛生局舉 辦了安寧醫師訓練,我僅參與了兩個星期天的課 程,許多老師都是來自北榮大德安寧病房,他們 課程安排的內容非常生動,我因此下定決心要從 事甲類醫師訓練(得自費)。我不是很乾脆的人, 原本還想省略實習(得自假) ,後來想想,挪用特 休假來自我成長也很具意義,就下定決心實習了 ,經聖嘉民病房林護理長推薦,申請北榮大德安 寧病房做為見實習醫院。 我走進大德病房時,特別想把重點放在靈性 ,純粹是個人的興趣,但手上「短期進修醫師知 識技能自我學習檢核表」內容非常的充實,僅五 天的日程讓我直呼時間不夠,我直到三天後才能 在許多病人中,挑出我想要深究的學習對象。
一位與我同樣信仰,卻已乳癌末期的年輕女 病人,團隊告訴我的第一手資料就是她住在大德 病房已兩個多月,不是因為給付的考量,而是她 度過了很多團隊成員預期會往生的時日。身體照 護的方面不是太大的問題,我的直覺是這位姐妹 的靈性起伏很大,病房的安寧護理教育師告訴我 ,當初收案時,觀察到病人的靈性是豐沛的,實 習期間,教育師還親自與實習物理治療師導入淋 巴按摩來協助病人的舒適,心理師則認為這名病 人的照護重點,是讓她在末期心靈方面有提升的 可能。在一次家庭會議上,病人的母親把家庭相 關的不滿傾洩而出,這很有照護價值!開完會後 ,社工師因此指出團隊成員間要互相提醒,安寧 緩和醫護團隊成員很容易受限於年紀、經驗以及 本身價值與信念角度,向病人、環境甚至同僚貼 標籤,但我們每日所見都是動態的呈現。林明慧 主任則是持著〝專業部分要回歸專業〞的建議, 希望日後我能多跟家屬會談來增加經驗。靈性是 很重要,卻也不易觸摸,但是身體的方面一定要 先做好醫師的職責,才有可能往返穿梭身心靈三 個面向,查看是否能再做些什麼。若以開刀病人 為例,在麻醉諮詢時,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關 懷當然極具挑戰性,卻不是不可能。
臺北榮總官網上的核心價值「視病猶親」, 身為醫師對外視病猶親,是不容易了(容易淪為 口號),我自己有朝一日衰老時,能否柔和謙卑 看待自己的疾病?這可能趁年輕時就要操練了! 宗教師強調病人不是「我」的,而是「團隊」一 起照顧,其實就是合一的概念。希望我能持續自 我成長,以讓自己靈性飽滿,也就是吳彬源大夫 講的「慈悲與智慧」兩個翅膀,知而後行,希望 日後能運用在居家安寧,這位姐妹在我實習結束 離開院區後一個小時往生了。 另一個病人是九十多歲的榮民伯伯,診斷出 肺癌後不久,即因標靶藥物引起身體不適,腫瘤 科醫師決定停止治療而轉入安寧病房。家屬卻告 知老先生「換病床治療」而已,共照護理師收案 時,老先生明明說他如同老伴,情願在家裡離世 !入住大德病房當天,兒子很肯定告訴團隊,父 親的後事都已經準備妥當。在我提出個案討論時 ,主任明確點出好幾處可疑的地方,日後可能會 變成照護上的困擾,因此若有疑點就必須反覆評 估查證。時間不夠,我的記憶就停留在老先生精 神抖擻聊他從軍抗戰,以及音樂師在床邊大家一 起彈唱「梅花」的場景。我的位置最遠,不禁趁 著歸還椅子時,偷偷拭去眼角邊的感動。
值得一題的是,北榮「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 心」於107年12月18日在一門診3樓熱鬧開幕了 ,我有幸躬逢其盛!這是另一個里程碑,自學生 時代開始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至今天跨入預立醫 療照護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時代,已相隔 二十多年了。
美術療育的兩位老師則是點出醫護人員其實 是受照顧者,而不是照顧者,對於所有的輔助療 法,不能小覷門檻最低的藝術療法的力量。動物 療育犬也是很好的輔助療法,無論是誰,觀察到 狗狗跟病人、家屬、團隊的互動後,會很驚訝這 些「專業」的毛小孩所帶來的驚人安慰。
最後,回到這篇心得一開始就提問的答案, 是因為四十五年前我在北榮出生,曾是北榮寶寶 ,我就因此回來這裡學習死亡嗎?當然不是!但 不可否認「萬事都互相效力」,日本文學家村上 春樹曾說「死不是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 部份存在著。」安寧緩和醫療不僅是臨終、生命 末期、緩和而已,這是必修,得以據此成為磐石 基礎,是我們從事臨床醫療生涯,一定要有的生 生世世的照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