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你的感覺 我懂 ~ 記我在大德病房的日子

■臺北榮總桃園分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代訓醫師 / 翁翌翔

  
        當我步出電梯踏進臺北榮總中正樓21樓的A211病房時,看到病房門口牆上掛著「大德曰生」這幅斗大的匾額,就深深被這四個字所吸引,之後查了這四個字的來由發現是出自易經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其義為「上天至高無上的美德,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也象徵大德安寧病房生生不息的精神。
翁醫師(左1)與安寧居家護理師(中)、大德志工(左2)及受訓學員一起出訪探視病人


    
  這是我第二次來臺北榮總受訓,第一次是在醫學院畢業後的第一年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Post Graduate Year)為期一年,當時對臺北榮總的安寧病房還不甚了解,PGY訓練完後返回原屬醫院家庭醫學科負責安寧病房,方知安寧療護是幫助病人減輕肉體及精神上的苦痛、孤獨、不安感,讓病人及其家人共同思考生命的意義,讓他們在人生最後的旅途上,走得更有尊嚴,活出生命真正的價值。雖然在自己醫院病房care過不少末期病人,但還是自覺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與科主任商討後,決定到北榮大德安寧病房接受3個月的安寧療護訓練。
  在北榮大德病房受訓的日子裡是非常充實的,從早上的晨會開始,一夥人(包括病房護理師、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法師、居家護理師及共照師護理師)仔細聆聽大夜班護理師交班,在過程中主要是將病人的身、心、靈及家屬面臨到的問題提出討論,團隊成員皆能適時提出意見及想法以解決大家的問題,充分表現出團隊精神。而當自己在這裡照顧末期病人後才發現病人的狀況及病情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僅是單一使用藥物控制病人的症狀而已,還需要徹底的了解病人及家屬背後內心層面的真正想法,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跟隨主治醫師查房時,可以學習到如何去評估病人,但這是需要經驗的累積及不斷的自我練習,才能真正的去同理到病人的感受。常常在查房時,心理師也會跟在旁邊,這時心理師就會教我如何去觀察主治醫師問診的方法,如何用這樣的模式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讓我受益匪淺。而社工師和法師又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及觀點切入來評估病人,這又是另一種的學習。
  跟隨安寧居家護理師外出去看病人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安寧居家的病人是症狀相對穩定的病人回家接受家人細心的照護,性質有點類似一般居家的病人。但對於安寧居家的病人多了一份症狀的詳細評估,有時今天去看病人狀況都還好好的,但隔沒幾天家屬打電話來說病人已往生了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對於安寧居家病人的照護更應要小心謹慎的評估,發現潛藏的問題,以便事先告知家屬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教導家屬如何去因應是很重要的。
  另外,跟安寧共照護理師去看共照的個案則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體驗。因為是第一次接觸病人及家屬,如何去評估轉介病人目前的狀況,不論是臨床症狀及病人和家屬的想法,以及如何把安寧療護的理念介紹給病人及家屬了解,這又是另一項重要的學習。
在這短短的三個月,我所看到的是一個醫療團隊如何細心的去瞭解各個病人以及家屬最深刻的內心感受,在一個和死亡如此接近的病房,人的心靈如玻璃般脆弱。在這個時候,所有和過去有關的情緒混雜在一起,有人對於自己所愛,或是愛自己的人感到感謝、感恩;有人覺得抱歉,想要為過去所有的行為懺悔;有人想要道別,亦或是有人覺得不甘心,想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出去......在這麼多情緒衝擊下,醫療團隊的關懷和愛就顯得非常迫切,才能讓一個心靈如此脆弱的病人,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有尊嚴的繼續走下去。
  當然,不只是幫助病人,對於家屬當下的心情,醫療團隊也有必要去同理和開導,讓家屬接受病人即將離開或是已經離開的事實。同理心,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實際照護病人時,才發現學會體諒和同理別人是需要經驗及不斷練習的。但是,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就會慢慢發現「你的感覺,我懂!」。
聆聽者也必須多多地自我探索,透過對自己更深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的價值觀和生活經驗在影響自己,才能夠比較清楚地分辨,這到底是我們自己的情緒還是對方的情緒,抑或是我們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放大了對方微不足道的問題,還是淡化了影響對方至深至重的困擾。在幫助病人的同時,其實也正幫助自己,我想,這也是我在安寧病房最想學到的東西。
  最後,感謝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的每位工作夥伴們,妳/你們都是我值得學習的老師,也希望能帶著各位的愛與關懷,把安寧療護理念的種子播種到更多的地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