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如何面對末期病人之焦慮與憂鬱情緒( 病人/ 家屬衛教)

■編輯部


為何末期病人會焦慮與憂鬱?

疾病造成不適症狀
英雄最怕病來磨,當末期病人身體不適症狀出現時,包括:疼痛、睡不好、食慾下降…這些身體不適的症狀,會讓病人陷入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中。

害怕失能的過程
常聽許多病人說:「我不怕死,可是這病不知要多久,我擔心拖累家人」;因此,許多末期病人焦慮與憂鬱是來自於擔心失能的過程,造成家人的麻煩。


如何因應末期病人的焦慮與憂鬱

鼓勵病人說出他內心的想法
當病人願意說出他心中的悲傷情緒,此時,我們就讓病人發洩,有時病人發洩完後,心情會較愉快。有時病人說:「我覺得我越來越沒力氣,我知道我時間不多了」,此時家人或朋友常會虛假的安慰說:「不要想這麼多!你一定會好起來的……」。其實,這樣回應病人,常會阻斷病人內心的情緒宣洩,及進一步
的溝通表達機會。病人常因此認為不被了解,甚至因而更焦慮與憂鬱。焦慮的是,也許病人想交待一些事情,但無法說出。如果改變回應的方式,例如:「那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受吧!」也許可以觸動病人內心的感受,甚至能讓病人再多抒發一些內心的悲傷。

允許病人流淚
哭,是最好的發洩情緒的方式,許多病人在大哭一場之後,會重新產生力量;而能用較理性的方式面對自己的處境,因此,允許病人流淚是很重要的。

與病人分享共同美好的記憶
與病人一起分享過去美好的回憶,及快樂的事。有時一同分享過去快樂的點滴,也會幫助病人看到原來生命不只有生病這一段,也有許多美好的一面。可利用:照片等珍貴物品來共同回憶;或共同分享一些人生經歷。

焦慮與憂鬱是末期病人常見的情緒反應,家人的愛與關懷在此時最重要,如發現病人一直陷於低落的情緒狀態,甚至想結束生命時,切記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以確保病人安全。

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大德安寧病房病友家屬 / 劉玉儂


電梯門打開的瞬刻,看見夕色燈光暈染的長廊,空氣中飄浮著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微妙粒子,仿彿羽毛,仿彿雪花,輕盈紛飛,原本沉重的腳步變輕了,心聲傳到耳畔,是這兒,是這兒,爸爸人生之歌就是要在這兒譜上休止符~~~~大德病房。

感 動

■大德安寧病房代訓護理師 / 邱青萸


為期五天在大德安寧病房的實習結束了,同學們感受到這趟實習旅程都獲益良多,從身心靈的照顧,甚至包括自我察覺,愈懂得老師想傳導的觀念後,同學間的交流也更體貼了起來。

美感記事-55悠游的魚兒



身形雖然消瘦,步履蹣跚的陳阿姨兩眼卻炯炯有神,讓人很難想像她曾是水中嬌龍!無論是優雅的仰式,自信的自由式或從容的蛙式,都難不倒她。

美感記事-54美好的回憶




95 歲的劉爺爺是陸軍少將退伍,個性溫和,是一位公認的好好先生。平時身體硬朗,兒女皆旅居國外,和奶奶單獨住台灣。平時喜歡偕同奶奶到處遊山玩水,還曾回大陸老家翻修祖厝,了卻心頭宿願。

回首安寧病房


■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總醫師/張瑋婷



回想我第一次聽到所謂的「安寧病房」是在國小時,阿媽被診斷出淋巴癌的時候。那時自己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阿媽的病如同在平靜的湖中投下震撼彈,在家族引起軒然大波。姑姑當時是就職於臺北榮總的護士,因此而請調到臺中榮總以利就近照護。但阿媽的病程很快,快到我其實記憶很模糊,不太記得阿媽生病的模樣,但腦中深刻的記憶是阿媽病危住在加護病房,個子小小的我看著兩片好似銅牆鐵壁的電動門,大人說,小孩子不能進去裡面,雖然父母只是為了帶孫子見長輩,但我還是都沒見到阿媽一面,當我再從北部回中部時,已是參加喪禮的時候,家族瀰漫著愁雲慘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