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陪孩子說再見


大德病房 枋芸帆心理師

家中有年幼孩子時,家屬們經常擔心,該如何告知孩子病情、該如何和孩子討論死亡、是否在病人最後一程也讓年幼的孩子前來陪伴與道別?孩子的心理發展步調各有不同,學齡前的孩子,大多還沒辦法理解有關死亡的概念,所以穩定的照顧者、安全感、日常規律反而是更重要的。六歲以上的孩子,則漸漸開始對死亡的概念有了理解,建議用孩子理解的語言,不隱瞞,直接誠實地告知,允許他們反應及消化情緒的步調,允許他們提出任何問題,並盡力回答。同時很重要的是,允許並尊重他們探視的意願,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及道別


若我們已經詢問過孩子,孩子好希望來陪伴,有幾項事情,是我們可以一起留意的。不論是事前預告探視的時間、預告病房的環境(聲音、氣味等)、病人的模樣、能以什麼形式接觸、其他探視家人可能有的情緒,或是確保病人的容貌安適(適時塗擦提升氣色的唇膏等),都能讓孩子與病人接觸的過程更加安適。此外,允許孩子的情緒狀態(哭泣、害怕、不知所措、無反應),適時幫孩子指認現下的情緒(你也好難過),保持自己和孩子身體距離的靠近及擁抱安撫,都是很好的陪伴。有時,孩子也許想接觸病人,卻因不能用熟悉的方式而不曉得如何親近病人。此時,心理師的百寶袋便能幫上忙,有幾次我會拿出人體彩繪蠟筆,引導孩子將祝福畫在病人身上,孩子便有了她們與病人連結的方式。眼前,六歲的孩子邊畫邊說:「我想要爸爸在天堂很舒服、住在很大的城堡裡。」媽媽已和孩子談過病人正面臨的死亡。我們讓孩子用人體彩繪筆與病人相伴道愛過後,我問孩子想不想把城堡做出來送給爸爸?便將孩子帶到隔壁的會議室做黏土。「這個有disco球的音樂室要給爸爸聽音樂,爸爸喜歡聽音樂」、「這個電動室要讓爸爸繼續玩寶可夢,他最喜歡跟我玩寶可夢」孩子在製作的過程中一一解說著。


這個下午我們做黏土外,還一起讀了繪本《恐龍上天堂》,討論和爸爸的回憶,討論想念的感覺,平常想爸爸都怎麼辦、可以做什麼。稍晚,護理師敲敲門讓我知道病人已經在剛剛離開,並完成更衣,團隊也已貼心為病人上了點唇膏。敏感的孩子想確認爸爸是不是死掉了。我點點頭說是,接著說,但是爸爸現在還接收的到你的心意,我們送人禮物(城堡)都要有祝福啊,你想祝福爸爸什麼呢?孩子說:「我想說我會永遠記得爸爸,我愛你」,便急著動身帶上自己的城堡前往病房,我陪著孩子在爸爸耳邊說出自己的祝福,介紹自己做的城堡。孩子說完又哭了,媽媽和大人們也含著淚,抱抱孩子。

在臨床中,孩子需要細心照護,也有些時候,孩子展現的愛與智讓大人都驚訝。面對摯愛離開是很不容易的歷程,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步調與方式,不論什麼樣的形式,即便臨終時沒有前來、希望遠遠道別,都值得我們祝福護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