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與護理夥伴共勉

■ 大德病房副護理長張靜安

  病人及家屬因疾病在治療過程中,一路走來,其身、心受苦絕對比我們想像中還多,因為一起敘說與傾聽,生命故事裡的哭與笑就有意義,體會彼此互動後的真、善、美。賦予病人希望方式:如症狀能得到足夠的控制、感受被重視、家人與親近之朋友的關心是最有意義、有限時間裡做可行的事情、協助找出病人心靈深處對於生命之看法及自然間關係之認知,滿足其靈性之需求、肯定病人之特色、鼓勵病人及時把感覺表達、肯定病人其一生的價值、閒聊可從過去生活中、工作上、及個人經驗或藉著相片、日記…等與他們作生命之回顧,一起聽聽其獨特的故事。
  雙方的內在力量更能提升,才能面對生命中各種失落事件。試著用心、用眼睛、用耳朵認真去『聽』,給予片刻的心靈對談(包括您的眼神、臉部表情及肢體語言),善用您靈巧雙手,尊重的態度,全人的概念,啟發病人及家屬其原本的內在能量,尊重每個人的個別性,讓他們更有力量去面對更多不確定的未來,這份貼心不需要醫囑,也是任何藥物無法取代的,更是發揮護理獨特功能的時候。唯有病人自覺是圓滿的,才有足夠的力量來超越巨大的死亡威脅,面對如此大的失落和離別,看到病人的勇敢精神傳遞給親朋好友,讓他們相信,死亡不是毀滅而是另一程生命的延續,希望病人面對死亡是感到寧靜而安詳,家人面對離別是帶著愛與祝福。
  善待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才會在乎你身邊的人的感受,誠懇面對生命中各種失落事件,有空找個同事或家人做簡單SPA,一起肩、頸、手背按摩,沒有精油,乳液也可以,遇到瓶頸時,看看簡單的繪本,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現在,你們多了一個存在的目的,那就是--推廣安寧療護的理念。人生如四季,生命是有賞味期的,把握當下、以愛還愛,沒有太多的「以後」與「下次」,重新調整自己步調,自我負責的預立遺囑,希望一切都來得及安排。
  榮格曾寫過:「要一直到我們可以看待雙親如同一般人一樣,有他們自已的傷痛、限制與失敗,否則我們無法成長」,才能不會想去改變他們,以其本來的面貌承認這種關係時,我們就能夠感激父母曾經給我們的,以及接受那些他們沒給的,想辦法多關心您身邊對您無怨無悔付出的親人。

  同情與同理心不同,同情(sympathy):意指對當事人的處境感到難過,會喪失陪伴者和諮商者的情緒能量;同理心(empathy):能給陪伴者和諮商者的情緒能量,來理解當事人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難過。在生命河流流動中,但願我們擔起擺渡著角色,協助受苦的人們穿梭兩岸,陪伴臨終者穿越生死門、協助家屬與失落悲傷共處,我們共勉之。

沒有留言: